1991年,张瑜从国外学成归国,短暂的团聚对她而言或许只是过客,但对丈夫张建亚而言,却是他人生最激动的时刻。张建亚紧紧握住张瑜的手,生怕她一旦离开,他就再也无法抓住她。
然而,几天之后,张瑜还是毅然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,留下的只有一份离婚协议。张建亚的微笑中带着几分苦涩,他缓缓提笔,在协议上写下了那行字:“一别两宽,祝你我都比剧本活得精彩。”
人生如戏,往往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。三十多年过去,张建亚和张瑜的故事依旧没有画上句号。张建亚依然带着难以割舍的情感,用他那深藏心底的爱,为这段未曾结束的感情谱写着新的篇章。
展开剩余89%张建亚生于1951年,福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父亲是科学家,母亲也是文化人,这样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张建亚从小便聪慧过人,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子。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,年仅两岁的张建亚便随家人来到了上海,这座城市成了他心中的第二故乡。
受家庭影响,张建亚从小就博学多才,但命运并未让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深造。中学毕业后,他未能赶上社会的黄金时代,大学梦也因此破碎,只得进入上海市静安区房产局担任公职,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。
尽管拥有了许多人羡慕的“铁饭碗”,张建亚却并不满足,他更渴望成为一名演员。白天,他仍然是那个在办公室里埋头工作的公务员,夜晚则化身为一个舞台上的表演者,投入话剧的世界。那些同事从未见过如此鲜活的张建亚——白天斯文儒雅,夜晚却如脱胎换骨,剧场上的张建亚忘情于表演,时而泪流满面,时而欢笑跳跃。
工作几年后,张建亚曾获得两次读大学的机会,单位领导也曾为他留名额,但他坚决拒绝了。这时,他已经明确自己最爱的不是办公室里的文件,而是舞台上的表演。
正因如此,张建亚在同事和家人眼中,成了那个“戏疯子”——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前景,执意追求演员梦想。
1975年,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舒适偶然听说了张建亚的事,特地前来观看了他的演出。演出结束后,舒适对张建亚的表现十分看好,觉得他有潜力,便决定将他借调至上影厂的演员剧团。然而,那个年代,银幕上的男主角大多是像郭凯敏那样的帅气小生,张建亚的外貌并不符合主流审美,他并未得到重视,始终是电影厂里的“边缘人物”。
然而,命运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轨迹。张建亚与张瑜的相识,居然要归功于郭凯敏的介绍。
1978年,张瑜凭借《春苗》、《第二个春天》等影片开始崭露头角,但她意识到自己在表演方面仍有不足,尤其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。得知前辈焦晃家中藏有大量关于表演的书籍后,张瑜便产生了借书的想法。她虽然与焦晃并不熟悉,但作为朋友的郭凯敏给了她一个建议,带她去张建亚家求助,因为当时张建亚是少数几位能够借到这些书的人之一。
那时,张瑜年仅21岁,尽管年纪轻轻,她的气质却早已展露无遗。张建亚初见张瑜时,被她率真优雅的气质深深吸引。临走时,张建亚还贴心地将张瑜送回家,而这一举动也让她对他产生了好感。
随着接触增多,张瑜渐渐发现,张建亚虽然名气不大,却是一颗璞玉,才华横溢。剧团里的很多快板和小品都出自他之手。尽管如此,张瑜依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事业中,并未察觉到张建亚对她的爱意,而张建亚也始终不敢表露,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借调演员,而张瑜是上影厂的正式演员,地位悬殊。
1979年,张建亚无意间发现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生的消息,心里顿时生出一丝希望——或许这是打破事业瓶颈的机会。然而,他已经27岁,年龄超过了表演系的招生要求,只得改报导演系,并且凭借自己的才华从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,与张艺谋、陈凯歌等人成了同班同学。
大学期间,张建亚回到上海过年,这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张瑜表白。然而,张瑜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,拒绝了他。即便如此,张建亚依然坚持给张瑜写信,记录着自己在大学中的所见所闻,以及观影后的感想。虽然张瑜偶尔回信,但大多数时候她并未过多回应。
1980年,张瑜凭借《庐山恋》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,张建亚也为她送上了祝贺的信。张瑜的事业逐渐腾飞,但名声带来了无尽的烦恼,影迷的围堵让她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方便。每当张瑜感到疲惫时,她会向张建亚倾诉,而张建亚总是耐心安慰她,鼓励她保持初心,不必在乎外界的眼光。
1982年,张建亚大学毕业后,回到上影厂担任导演助理,尽管事业与张瑜还有差距,但两人的感情却日益深厚。两年后,张建亚终于迎来了与张瑜的婚礼。婚后,张瑜忙于拍戏,常常是早出晚归,而张建亚则成为她最坚定的后盾,照顾她的饮食起居。尽管外界纷纷议论,张瑜依然觉得张建亚是一个责任心十足的好男人。
然而,在1985年,张瑜有了出国的打算。北京电影学院开设明星进修班,张瑜打算参加深造。院长谢飞半开玩笑地对她说:“你这么有名,谁敢教你,还是去好莱坞发展吧。”这句话深深植入了张瑜的心中。她虽然事业有成,却感到被名声束缚,内心的疲惫促使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出国。
张建亚强烈反对这一决定,一方面不愿看到张瑜放弃事业,另一方面,也舍不得刚结婚一年便分开。然而,张瑜的决心已定,最终她还是在临走前向张建亚承诺:“你等我,我会学成归来的。”
但这次分离,却是八年的漫长岁月。张瑜带着少许积蓄来到美国,为了生计,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在两个家庭间穿梭,教授中文。她常常孤独地待在租来的地下室,面对一堆无法理解的课程。有一次,她的钱包被偷,里面只有10美元,那是她所有的生活费。为了度日,她忍受了两天的饥饿,直到第三天才有机会用家教报酬填饱肚子。
尽管如此,张建亚始终关心她。由于无法打电话,他频繁给张瑜写信,偶尔她会回复,但大多数时候,张瑜并未回应。然而,张建亚依然没有放弃。
1987年,张建亚随团赴美参加电影展,终于见到了已分离两年的张瑜。两人紧紧相拥,倾诉着无尽的思念。张瑜劝说张建亚与她一起留在美国,但他认为此时留在国内更有前景。张瑜相信两地分居不会影响感情,然而事实却是,他们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,原本的甜言蜜语变成了冷漠的鼓励与关心。
1991年,张瑜短暂回国,两人再度
发布于:山东省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