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汇新智・促转化・共筑国际健康创新生态”为主题的第七届健康中国・思南对话昨天在沪举办。
作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,广慈-思南园区已形成国内外创新要素高效交汇的产业高地,截至2025年9月,累计集聚企业283家,注册资本约29亿元2025年新增企业51家,新增注册资本3.8亿元,创新资源持续加速汇聚。
未来,园区将紧密依托黄浦“中央科创区”战略布局,聚焦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关键环节,通过构建“研发-转化应用”全链条生态,为上海建设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提供支撑。
会议集中举办八大发布与签约仪式,涵盖生态构建、人才保障、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——
医学转化创新生态发布:广慈思南(中港汇)医学转化创新生态启动,整合临床资源、产业资本与国际平台,推动成果转化全周期服务。
人才企业年金计划:上海市同类政策首次在黄浦区及国家级园区落地,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。
医学数字人合作联盟:瑞金医院联合西门子医疗、商汤医疗等成立联盟,融合光子CT 与3D 扫描技术构建高精度人体模型,赋能精准医疗研究。
医疗器械验证中心:与威高医疗、诺瑞铂共建平台,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创新实践场景,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转化。
AI + 数字健康中试平台:园区与腾讯健康合作打造三大板块核心平台,基于可信医疗大模型加速多模态技术融合,构建弹性算力支撑与产业协同体系。
肿瘤诊疗孵化器:与MERCI 团队及广东希灵医疗合作,聚焦复发转移患者系统化解决方案,推动个体化治疗技术突破。
高端医疗机构签约:“转化示范型高端非公医疗机构”落地,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。
创新大赛启动:广慈- 思南产医融合国际创新大赛累计促成成果转化金额6.67 亿元,持续为早期项目提供赋能平台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陈竺指出,精准医学已进入关键窗口期,需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,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。这一观点与我国生物医药创新从“跟跑”向“并跑领跑”转变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。他强调,广慈-思南园区作为黄浦中央科创区的重要载体,应进一步发挥生物医药创新研发策源地作用,形成特色转化服务品牌,推动全球健康治理体系变革。
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:“黄浦区正构建以数字科技和生命健康为核心的‘2+1’现代产业体系,并依托世博浦西片区‘中央科创区’规划,打造全球创新要素融汇之地。”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介绍,医院联合黄浦区共建广慈-思南园区,推动多领域跨界融合。国产首台套质子治疗装置、开源病理大模型等标志性成果已成功落地;2024 年新增126项发明专利,其中80%进入转化流程,15个项目实现产业化。例如,与中科院艾普强公司合作研发的质子治疗系统填补国内空白,与上药睿尔达成的2.7亿元血友病基因治疗技术转化协议,均彰显临床需求驱动下的创新效能。
宁光表示,瑞金医院将深化“医产学研企” 协同,主动融入黄浦中央科创区建设,通过构建“临床需求牵引-数据智能驱动-成果快速转化”创新闭环。
在谈及当下最热门话题人工智能和医学创新时,宁光表示,当前医学领域的AI发展,“算法几乎没问题”,但存在“AI 过剩”的情况。从产业背景看,医学AI的“技术供给”已逐步饱和,但“有效落地”仍不足,高质量“医学语料”欠缺——算法的“料”喂得不够好。
“AI的能力依赖数据(语料)训练,算法再先进,没有高质量、针对性的语料,也无法发挥作用。”宁光院士说,“我们需要得不是‘数据量’,而是‘符合医学逻辑、具备临床价值、可直接支撑算法训练的高质量语料’,这是当前制约医学AI落地的最大短板。”
如何破局?宁光院士指出,医学需对AI“主动”,推行“AI In Medicine”(AI嵌入医学),而非“AI for Medicine”(AI服务医学),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“谁主导融合”。谈及未来,他认为不在于“追求更先进的AI 算法”,而在于“医学主动主导AI的融合”。应放弃盲目布局,聚焦“高质量医学语料”的积累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 AI 真正适配医学逻辑,实现支撑医学创新。
会议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指导,广慈-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等多单位联合承办,聚焦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与国际合作,旨在推动构建全球健康创新生态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